l o a d i n g
:::

字級:

:::
首頁 > 常見Q&A

常見Q&A

Q1如何確定過敏藥物?  

A:一般來說,鑑定致過敏藥物的最準確方法是將可疑藥物再投予病人,觀察病人是否會產生藥物疹,不過這個方法太不人道,危險性高。透過抽血檢驗,是有可能可以檢驗出過敏原兇:

  1.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嗜鹼性白血球活化試驗):利用原本用於食物過敏檢查的方式,先幫病患抽血後,利用血中肥胖細胞(mast cell)或嗜鹼性白血球(basophil)與藥物反應的方法、測驗特異性的活化分子或抗體,找出是哪一種藥物誘發的過敏反應;
  2. lymphocyte transformation test(體外淋巴球活化試驗): 一些延遲型的過敏反應(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像是紅疹型藥疹、甚至可能致命的Stevens-Johnson syndrome,也都可以利用體外淋巴球活化試驗檢驗,了解是何種藥物所引起的過敏反應。
  3. patch test: 貼膚試驗在過去的研究報告中被證實對於找出引起皮膚過敏反應之過敏原有幫助,但截至目前為止,對於不同族群、藥物、臨床藥物過敏反應形態,試驗的臨床敏感性及專一性仍待進一步的研究。

 事實上,上述這些檢查都有它的極限,所以有時候必須同時使用多種檢查方法,提升診斷的正確率。目前長庚醫院提供這些自費過敏藥物檢驗服務。

 

Q2 那些藥造成的嚴重不良反應可尋求藥害救濟而獲得補助?
A:

衛生署公佈藥害救濟制度實施二年來,所有給付案件統計結果,通過給付的五十六件個案當中,以中樞神經作用劑與抗痙攣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最多;在正常用藥指示下仍因藥物引起、最常見的副作用則為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衛生署也特別再度對此提出警訊,希望醫界在藥品使用與診斷上加倍小心。
如果以不良反應的種類區分,則以使用幾類藥物後(Carbamazepine,Allopurinol,Rifampin,Sulfamethoxzole+Trimethoprim)造成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的嚴重不良反應最多,達廿六件。此外,因使用頭孢子菌素類抗生素等藥物產生過敏性性休克的案件數有十件居次。
 衛生署藥政處也特別醫師與民眾注意,在使用或開立抗痛風、癲癇藥物時,應隨時注意皮膚、黏膜反應,如果有紅疹、水泡或潰瘍時,要立即停止用藥並就醫 。

Q3 發生藥物過敏要怪誰?
A: 大部份藥物過敏並無法事先檢查而預防,所以藥物過敏的出現,並不代表醫生開錯藥,而是代表個人的體質對於某一種特定的藥有不良的反應。(SJS)萬一是嚴重的情況,有極少數的人,會危及到生命,可能因而造成患者或患者家屬的不諒解,而歸罪於原開處方的醫生,造成糾紛。事實上,這種無法預防的事,也不是醫生所樂見的情況。正確的觀念應該是:醫生的責任在於盡其所能預防他所能預防的事;對於無法事先預防的情況,患者應尋求其他管道作補救。衛生署已成立一個通報系統,設置藥害救濟基金會(http://www.tdrf.org.tw) ,方便有需求的民眾諮詢,甚至有適當的補償。
Q4 健保IC卡是否有登錄個人藥物過敏的紀錄?
A: 健保IC卡目前尚未能紀錄個人藥物過敏史, 因此至不同醫院就醫時, 請隨身攜帶過敏紀錄記錄卡, 或將過敏藥物以標簽紙註紀在健保卡背面,隨時提示醫護人員。
Q5 家中有人服用降尿酸藥 (allopurinol) 、抗癲癇藥物 (卡巴氮平 Carbamazepine, 苯妥英 Phenytoin) 產生過敏, 是否家族成員也要做基因檢測?
A: 目前研究顯示, 降尿酸藥及抗癲癇藥物和遺傳基因有關, 因此建議直系血親在服用這類藥物前應做基因檢測 。
Q6 如何知道那一種藥過敏?
A: 發生藥物疹最重要的事是找出引起藥物疹的藥,並且要隨身攜帶此藥名,以提醒不知情的醫生避開同樣的藥,以免歷史再度重演。而要確立藥物疹是由何藥引起,理論上,必須等到藥物疹消退之後,再使用同樣的藥,如果再起同樣的藥物疹,這樣才能知道是由何藥所引起。然而,臨床上並不能用這種實驗性的方法,而是要靠經驗去推論。一般說來,大部分的藥物反應通常在用藥後數天到數星期內出現,如果一種藥使用超過兩個月,而沒有任何問題,通常表示此藥引起過敏的機會很低;另一方面,如果持續使用某一藥物,而藥物疹卻逐漸緩解,則表示此藥與藥物疹無關。
Q7 那些藥物常引起藥物疹?
 

使用藥物治療後,發生的皮膚反應稱藥物疹,有時反應亦可延遲好幾週才發生。抗生素盤尼西林類是最常引起發疹的藥物,以藥物疹發生比率統計如下:抗生素中盤尼西林類的Amoxicillin 5.1%、Ampicillin 3.3%,Penicillin G 1.6%、磺胺類的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3.4%、巨環類的Erythromycin 2.3%、環孢類藥物2.1%、胺基啟配醣體1.7%,而維生素類的vit B12 1.8%、胃腸藥的Cimetidine 1.3%、心臟藥的quinidine 1.3%,其他如止痛類ponston 等也都有病例報告。

Q8 只有口服藥會引起嚴重藥物不良反應嗎?
A: 事實上一般人常會忽略外用藥也可能會引起嚴重藥物不良反應。日前皮膚科北區學術研討會,有醫院報告過一名年輕女性因為眼睛癢而拿眼藥水點,過了一兩天出現皮疹及感冒的症狀, 結果進展成死亡率極高的毒性表皮壞死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也因此住進加護病房治療;所幸診治的醫師仔細回顧其用葯史,發現嫌疑最大的眼藥水(內含磺胺藥的成分,Sulfamethoxazole)可能是引起此嚴重藥物疹的主因,所以立即停用;經過數週的照護,該名病患順利的出院。目前我們已經知道,造成「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毒性表皮壞死症」最常見的藥物包括抗生素中盤尼西林類、磺胺類的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止痛藥與抗癲癇藥,不管口服藥與外用藥只要含有類似的成分,皆有可能引起致命的藥物疹,所以,當患者懷疑罹患藥物疹時,儘可能把出疹前的所用內服及外用藥提供給臨床醫師,以期早期停藥,爭取治療的黃金時間。
Q9 降尿酸藥(allopurinol)引起藥物過敏的機會大嗎?什麼人服用此藥後容易引起嚴重的藥物過敏反應?
  Allopurinol是治療痛風、高尿酸的常用藥,長庚醫院與中研院生醫所研究發現,帶有基因標誌HLA-B5801的人,服用此藥發生失明、致死等嚴重藥物過敏的風險,是沒有此基因標誌者的三百到五百倍。首次服用Allopurinol且體內有此基因標誌的人,平均約兩到三周就會因為藥物累積出現起紅疹到休克等程度不一的過敏症狀,停藥後若再度服用,一到兩天就會出現皮膚潰爛、失明、致死等嚴重藥物過敏。服用Allopurinol發生起紅疹的輕微藥物過敏反應的機率是百分之一,發生住院、失明、致死等嚴重藥物過敏的機率則有千分之一,估計國內每年兩百名發生嚴重藥物過敏反應的人中,約有十六人是服用Allopurinol引起的。這項藥物過敏基因標記在本院已有檢驗服務,因此建議民眾若服用降尿酸藥Allopurinol出現起紅疹的輕微副作用,應該停藥並就診,若經醫師診斷是藥物引起的過敏,應該趕緊檢查腎功能,以免腎功能遭到破壞而不自知,最後落到必須洗腎的地步。
Q10   固定性藥物疹與皰疹如何區分?
A:

「固定型藥物疹」為病人每次吃進過敏的藥物後,疹子或水皰固定復發於皮膚的同一部位。固定型藥物疹皮膚癒合後會往往留下明顯的色素沉澱,好發的部位在口腔、嘴唇、會陰部、四肢、肢端(手背、腳背)等處。如果復發愈多次,皮膚受犯的區域會愈大,且一次會比一次嚴重。若固定型藥物疹發生於陰部或口唇時,病人通常會很緊張,以為自己得了性病,這時候臨床醫師必須提高警覺,詳細診視病人的皮疹分布情況與詢問相關的藥物史(在台灣最容易引起固定型藥物疹的藥物為四環素、磺胺藥及解熱鎮痛劑,而根據文獻記載,中草藥一樣也能引起固定型藥物疹),必要的時候可以針對水皰做皰疹病毒的培養檢查,以區分這兩個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