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o a d i n g
:::

網路掛號

字級:

:::
首頁 > 醫療新知

腦瘤或顱內腫瘤

一 .介紹
腦瘤或顱內腫瘤是指腦內異常細胞的形成,定義為任何顱內腫瘤,發生的位置包括了腦本身各種細胞(神經元、膠質細胞、淋巴組織以及血管)、腦神經(許旺氏細胞)、腦膜、頭骨、腦下垂體以及由其它器官轉移的轉移性腦瘤。
主要分成兩種:惡性或癌症腫瘤,以及良性腫瘤。癌症腫瘤可再分為: 原發性腦瘤(Primary brain tumor)與轉移性腦瘤(Brain metastasis)。
全球每年發生原發性腦瘤的人數約為250,000人,占所有癌症少於百分之二。在15歲以下兒童族群中,腦瘤在癌症發生率排名中僅次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在美國原發性腦瘤約佔癌症1.4% ,且佔癌症死亡的2.4%, 每年每十萬人口約14人診斷為原發性腦瘤, 每十萬人口有6-8人為惡性腦瘤
腦腫瘤的症狀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腫瘤的大小(體積),腫瘤的位置。而症狀出現的時間點和病程通常和腫瘤的性質有關(良性-慢速增長/晚期症狀出現,或惡性-快速增長/早期症狀出現)。大型腦腫瘤或腫瘤腫脹伴隨的腦水腫會導致顱內壓升高,在臨床上會造成頭痛、嘔吐、意識狀態改變(嗜睡、昏迷)亦或是瞳孔病變。此外,即便是小型腫瘤,也都可能阻礙腦脊液(CSF)的通過而導致早期顱內壓的增加。在幼兒,顱內壓的增加也可能導致頭骨直徑增加和窗門鼓脹. 根據腦腫瘤的位置,無論是經由壓迫或滲透轉移,都有可能會直接損害腫瘤生長部位以及附近的腦結構,導致局部神經症狀的發生,例如認知和行為能力的下降、個性變化、偏癱、感覺遲鈍、失語症、視野變小以及顏部癱瘓等。
大部分腦瘤的發生原因不明, 某些危險因子可能牽涉其中,包括一些基因症候群如神經纖維瘤病(neurofibromatosis),結節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以及暴露於化學物質(如氯乙烯)、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Epstein-Barr virus)或游離輻射。目前原發性惡性腦瘤的治療成效並不理想, 在低惡性度原發性腦瘤平均存活約6~8 年, 然而在多形性惡性膠母細胞瘤的平均存活約12~18個月
在成人病患中最常見的原發性腦瘤是腦膜瘤(meningiomas)和星狀細胞瘤(astrocytomas),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而在兒童病患中最常見的則是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

一. 影像學診斷, 切片檢查
影像診斷在腦腫瘤的判讀上是相當重要的, 除了臨床症狀的判斷,隨著科學的進步,影像檢查可快速並增加腦瘤診斷的準確性,對於術後追蹤治療也相當有幫助。目前影像檢查包括有:電腦斷層掃瞄(Computed Tomography;CT)、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腦波圖(Electroncephalography;EEG)以及腦血管攝影。
雖然影像檢查的進步,醫師常常可以藉由影像檢查來做腦病變的診斷,但有些情形更需要做切片檢查以確定病理診斷,尤其在腦瘤經評估是無法開刀切除時,切片手術有助於後續治療,目前切片檢查包括了立體定位切片檢查以及開顱切片檢查。
腦瘤的診斷以身體檢查搭配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或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為主,另外血管攝影輔助性檢查, 而後會進行切片檢查確認,再根據病理結果區分為不同等級或嚴重度(WHO grading)。

二. 腫瘤組織分類與說明

A. 膠質瘤
最常見的腦瘤是膠質瘤(glioma),其源自膠細胞,而膠細胞是腦組織中的支持性組織。其分類為
a.星狀細胞瘤(Astrocyticglioma):是最常見的膠質瘤,占膠質瘤的70~80%,可生長在腦或脊髓內的任何地方。成人的星狀細胞瘤大多長在大腦,而兒童的星狀細胞瘤則常長在小腦及腦幹。就腫瘤的惡性度而言,可分為四級如下(WHO grade):
第一級-毛狀星細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第二級-星細胞瘤(Astrocytoma)屬低惡性腫瘤,第三級-分化不良星細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AA),第四級-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GBM)屬惡性腫瘤。

毛狀星細胞瘤 Grade I ( Pilocytic Astrocytoma)
生長緩慢, 腫瘤邊界相對清楚,較常長於大小腦視, 神經途徑, 腦幹, 較常發生於小孩及20歲內年輕人, 約佔2%腦內腫瘤. 治療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 輔以放射線和化學藥物治療, 在小孩年齡層還是以化療為主, 避免小孩因放射線治療副作用影響腦部發育, 一部分腫瘤可能惡化, 所以治療後追蹤還是很重要。

星狀細胞瘤Grade II (Low-grade Astrocytoma)
腦內組織支撐神經細胞重要的細胞, 特性是成長慢少, 擴散至其他部分, 腫瘤與正常細胞界線不清楚,成年好發於20s~50s.治療方式還是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 若無法切除常以放射線其化學藥物治療, 復發腫瘤依然需再評估需要再手術或附加放射線及藥物治療。

分化不良星細胞瘤(Grade III , Anaplastic Astrocytoma)
生長速度較快腫瘤細胞, 外觀不一致, 易侵犯鄰近組織,常發生於成年30s~50s, 男性居多, 約佔腦內腫瘤2%. 治療方式依照位置, 執行手術切除合併放射線治療。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Grade IV (Glioblastoma,GBM)
最常見且最惡性的成人原發性腦腫瘤之一, 好發於大腦半球, 但也會發生於腦幹和脊髓內. 神經膠母細胞瘤又可區分為四個亞型(genetic subtypes), 對於積極治療的反應成效也不同和挑戰, 在美國及歐洲的報告, 每年新診斷的病例發生率每十萬人口約2~3人, 佔原發性腦腫瘤比例 12% ~ 15%, 佔星狀細胞瘤的比例約50% ~ 60% .腫瘤的特色細胞涵蓋幾種不同細胞, 可能由低惡性度星狀細胞或寡樹突狀細胞衍生而來. 發生年齡層稍高而且男性比女性發生率高, 在小孩較少見, 平均存活時間約15個月而5年存活率約4%。
目前被接受標準的治療方式, 是手術切除後放射線加強治療, 或者放療與化療同步(CCRT), 而後帝盟多輔助治療. 假如無法有效切除, 需要放射線治療或者放射線合併化學藥物治療.這樣的治療模式需要有效治療團隊成員包括神經外科,神經腫瘤,放射線腫瘤,醫師助手,社工員,精神心理醫師,護理師,以及家庭成員的支持等才能達到完善照護. 外科醫師能夠做廣泛有效的腫瘤切除, 並保有完善的神經功能是最理想. 近年來神經影像學的進步, 能過做術前的完善影像處理, 以及術中導航指引和神經功能監測, 提升腫瘤切除比率, 而且術後保留神經功能. 手術後的放射線治療, 可以殺死遺存下來的腫瘤細胞, 減少復發的機會。
目前常使用在惡性膠質或膠母細胞瘤的化學藥物仍然有限, 如帝盟多(Temozolomide), 一種烴基化合物( Alkylating Agent), 美國FDA-在 2005 認可使用於成人神經膠母細胞瘤新診斷病例. 癌思婷(Bevacizumab), 一種抗血管新生藥物(anti-angiogenic)美國FDA在 2009認可使用於成人神經膠母細胞瘤復發,而且是居先用藥. Gliadel卡莫司汀植入片(Polifeprosan 20 with Carmustine Implant), 美國FDA在1997認可使用於成人神經膠母細胞瘤病例, 一種烴基化合物( alkylating agent ), 於手術中置入腫瘤切除後或者囊狀胞被內( implanted as a wafer), 藥物可直接滲入腫瘤位置(tumor site)。
目前在進行的研究和臨床試用,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的臨床試用(GBM Clinical Trials): 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 抗血管新生治療法(antiangiogenic therapy), 基因治療(gene and viral therapy), 癌幹細胞治療(cancer stem cell therapy), 標靶治療或精準醫學( targeted therapy, personalized medicine).

b.寡樹突膠質瘤(Oligodendroglioma)
好發的的年齡層約在20~40歲之間,但也會發生於小孩. 一般男性的發生率比女性高. 這腫瘤約佔原發性腫瘤2%, 常發生於腦的額葉和顳葉, 腫瘤常併有也染色體1p 和 19q 突變消失. 也有低惡性度和高惡性度分別, 依腫瘤生長位置和大小, 在臨床上呈現不同症兆,如頭痛,行為異常,肢體半側無力等.
在治療方面的建議依不同惡性度而有所差別, 假如是低惡性度, 症狀不嚴重醫師可能建議手術而後追蹤觀察, 再透過核磁共振影像追蹤評估. 對於高惡性寡樹突膠質瘤(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和混合式惡性星狀-寡樹突膠質瘤(mixed malignant astrocytoma-oligodendroglioma), 經常採取手術治療後另加上放射線照射或加上化學藥物等輔助治療. 不管低度或高惡性度的腫瘤都有可能復發. 假如腫瘤復發了, 經醫師評估後, 是否需要再施行手術切除或加強放射線及藥物治療可能性。

c.室管膜瘤(Ependymoma)
室管膜瘤是長在脊髓液通道室管膜內, 一般依位置關係常分天幕上下(supratentorial,infratentorial). 各種瘤型態可分為室管內膜瘤(subependymoma), 室管內膜巨型細胞星狀瘤(subependymal giant-cell astrocytoma, SEGA), 惡性室管膜瘤( malignant ependymoma).腫瘤特性和臨床表徵, 經常發生單一位置室管內膜生長, 腦內或脊髓腔內造成脊髓液循環阻塞, 表現顱內壓升高症候. 好發於小孩和介於40~50歲間成年人. 腫瘤約佔原發性腫瘤2%. 臨床表徵依腫瘤生長位置, 大小顯現的順序和程度也不同;頭痛,噁心嘔吐,行走困難,容易疲倦, 嗜睡,視力模糊等.治療方式依照醫師評估處理, 包括手術切除,放射線照射,化學藥物輔助性治療,可能因脊髓液循環阻塞需要放置引流管。

d.腦幹膠質瘤(Brain Stem Glioma)
意指生長在腦幹的膠質瘤, 有低惡性和高惡性之別, 最常發生於3~10歲間年齡層小孩, 也發生在成人. 臨床症狀包括:頭痛,噁心,語言, 平衡功能異常,吞嚥困難,肢體無力麻木, 臉部無力,複視, 眼球震顫等. 外科手術治療不適宜容易造成嚴重神經功能損害, 選擇放射線照射或化學藥物治療或許可以改善症狀, 舒緩腫瘤成長, 對於低惡性膠質瘤可以改善,延長症狀舒緩。

e.視神經膠質瘤(Optic Nerve Glioma)
生長在視神經或是神經傳導途徑上的膠質瘤, 最常發生於嬰兒和小孩, 大人較少見.常見的臨床症狀和表徵包括:頭痛, 視力逐漸減弱,複試.在治療方面, 外科手術治療是標準做法, 但經常伴隨著放射線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 對於較年輕小孩還是以化學藥物治療為宜, 避免放射線對小孩發育中大腦的傷害。

B.非膠質瘤
其它的非膠質腦瘤,常見的有下列幾種:
a.胚芽腫瘤(Embryonal Tumor):屬惡性腫瘤,依部位及分化程度可分為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室管膜母細胞瘤(Ependymoblastoma)、原始性神經外胚層腫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以及非典型性畸胎樣橫紋肌肉瘤(Atypical Rhabdoid/Terotoid Tumor;AT/RT)

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
為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tumor,PNET)一種•常見於小腦或腦幹附近, 可以沿脊髓流動而擴散至脊椎腔, 阻塞第四腦室出口造成水腦症.臨床症狀經常是腫瘤造成阻塞性水腦症或小腦功能異常. 好發於小於10歲小孩子在美國報告髓母細胞瘤在小孩(年齡0~19歲)約17.2%, 在成年人的惡性腫瘤約占0.7%. 小孩在6歲以後發生高峰期逐漸下降估計約29%發生於成人(>20歲), 61% 發生於小於20歲約也少部分發生於大人. 男性發生比率略多於女性
症狀包含頭痛, 晨間嘔吐, 想睡, 協調性變差, 複視, 行為異常.
治療方面, 術前腫瘤分級病理結果以及手術切除遺存腫瘤面積病患年齡跟預後有關係所採取治療模式也有不同. 手術切除是標準的手段, 化學藥物治療也變得是必要的治療方式之一. 在成年人或大於3歲小孩放射線治療是必要的手段, 而且所採取的方式必須大腦脊椎全部照射, 而且在腫瘤原發部位須加強劑量照射劑量36Gy, 並對原發部位劑量增加至54Gy~55Gy. 在小孩的照射劑量24Gy~25Gy, 原發部位增加劑量至54Gy~55Gy, 而且合併化學藥物治療. 使用的化學藥物治療有Packer CCV處方(Packer, 1999, 23.4Gy irradiation, and weekly vincristine, 隨後化療, 包括CCNU, vincristine, cisplatin 8 cycles). 一般風險病患, 3~10歲, 原發部位劑量55.8Gy, 3年疾病無進展率(PFR)是86%, 5年PFR是79%. 對於高風險病例除了放射線治療外, 還要接受化學藥物治療(CYCLOPHOSPHAMIDE ORIFOSFAMIDE, 加上CARBOPLATIN OR CISPLATIN, 加上 VINCRISTINEAND/OR ETOPOSIDE). 或者包括CCNU, vincristine, cisplatin, carboplatin, VP-16(etoposide), cyclophosphamide, 和ifosfamide. 對於水腦症, 腦室腹腔引流管置放是有必要的, 若未處理乾淨, 幾年內腫瘤復發是可預期的事.

b.原發性中樞神經淋巴瘤(primary CNS Lymphoma)
正確的診斷原發性中樞神經淋巴瘤(primary CNS Lymphoma),分期評估必須要確實, 電腦斷層攝影或核磁共振評估是必要的手段. 臨床過程相當惡性, 在大腦裡常出現多處病杜, 病患的免疫力大多不好, 常出現在腦室周邊腦質裡, 較常出現60~80s年齡層, 男多於女, 年輕成年人有增加趨勢, 約占原發性腦腫小於2%.
治療方式涵蓋放射線照射,化學藥物, 類固醇合併治療, 不建議外科手術, 但適合疾病診斷, 預後不良

c.腦膜瘤(Meningioma)
這種來源於包被大腦和脊髓的軟神經膜細胞. 當腫瘤細胞長大後逐漸壓迫鄰近大腦和脊髓神經所以臨床症狀經常與所在所壓迫的血管神經功能又密確關係有部分病例腫瘤細胞可能侵犯局部骨頭造成頭痛眼窩疼痛或呈現頭疼皮腫塊. 大部分的腦莫瘤是良性的或低惡性的大部分的腦膜瘤生長緩慢.
腦膜瘤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分類為三級, 低級數者侵襲度和復發率相對比較低
世界衛生組織分類(WHO classification), 把腦膜瘤分三級(meningiomas,three grades):
第一級: 良性腦膜瘤
第二級: 非典型腦膜瘤, Choroid cell, Clear cell
第三級: 惡性或者不良分化腦膜瘤( Malignant , Anaplastic Meningioma), 橫紋肌細胞(Rhabdoid), 乳突狀細胞(Papillary)
腦膜瘤的發生率約佔原發性腫瘤20%~30%, 好於成年人年齡區間約40~70歲•女性患者比男性多大約1.8~2.0:1. 平均年齡約50~55歲, 大約90%發生顱內, 剩餘10%發生於脊椎內.臨床症狀表現依腫瘤發生位置而有不同, 如痙攣, 頭痛, 噁心嘔吐, 視力變化, 認知行為異常, 偶而無意的影像檢查發現. 在治療方面對於有症狀的腦膜瘤病患經常採取手術切除, 能夠切除乾淨就有可能治癒, 但仍然需要定期追蹤. 對於無症狀的案例則需要與專業醫師作良好的溝通, 採取怎樣的處理較合適. 對於術後遺存的少量腫瘤或是困難切除部分, 某些情狀採取那樣適宜的處置, 仍需要與自己的專業醫師討論, 這方面的看法值得取得共識.

d.顱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最常發生於蝶鞍部附近貼近腦組織下視丘或視神經或腦下垂體低惡性度表現為常見(Tends to be low grade), 被認為是胎兒期遺留下來產物臨床上常見於小孩或者是成人50s~60s年齡層, 常見臨床表徵包括頭痛視力改變增重小孩發育遲緩治療方式經常以神經外科手術切除為主

e.神經鞘瘤(Schwannoma)
由神經髓鞘細胞產生的腫瘤, 常見於第八對腦神經, 也發生於其他腦神經以及脊椎神經. 臨床症狀依其發生的神經而有不同表現, 如聽力損害或失聽, 耳鳴, 步伐不穩, 神經根疼痛,肢體無力等. 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 放射線照射對於小腫瘤控制也有很好效果.

f.腦下垂體腫瘤(Pituitary Adenoma)
腦下垂體腺體所發生的腫瘤約占原發性腫瘤13%, 一部分腫瘤會分泌荷爾蒙造成相關的症兆.另一部分因腫瘤長大造成周遭組織結構壓迫, 影響視神經功能, 眼球活動異常, 或者荷爾蒙分泌異常. 主要臨床症狀有頭痛, 視力衰退, 可能行為認知功能異常, 女性出現月經異常, 停經, 異常分泌乳汁, 多毛, 男性可能性慾減弱, 甚至於精蟲減少,不孕,肢端肥大, 庫欣氏症候群, 情緒低落等.
在治療方面, 假如大腫瘤或者造成視神經壓迫, 常規的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 經蝶狀鼻竇路徑手術是常使用的手術入徑方法. 放射線治療也是治療方式之一, 常用於手術無法全切除的大型腫瘤, 而且追蹤過程有長大趨向的腫瘤. 放射線的治療可以採用立體定位方式, 電腦刀或估60同位數照射(X-光刀, r -刀). 另一部分腦下垂體腫瘤可以使用藥物治療, 如泌乳激素瘤, 生長激素瘤, 有時需要內分泌醫師共同治療.

g.腦內轉移腫瘤(Metastatic Brain Tumors)
中樞神經系統外的腫瘤轉移至顱內, 也是成年常見的顱內腫瘤, 約40%~50% 原發處來至肺部腫瘤, 女性病例乳癌轉移最常見. 癌細胞轉移常藉助於淋巴循環, 血液循環系統,或由鄰近組織擴散而來. 癌症病患存活的時間越久轉移的機會增加. 轉移性腦瘤比原發性腦瘤常見,約有一半的轉移性腦瘤是來自肺癌。身體上的癌症治療, 隨著治療經驗,藥物研發,生物科技的進步,以及混合式的治療成效提升, 病人的存活時間拉長, 遠處轉移至大腦的機會增加, 造成轉移癌的比例上升更不能輕忽. 常見的原發腫瘤經常來至肺部, 乳房,大腸,腎臟,皮膚黑色素瘤, 大部分轉移至大腦. 一半以上的轉移病例, 轉移腫瘤數超過兩處, 好發於中老年人.常見臨床症狀: 痙攣, 頭痛, 行為異常, 認知功能變化, 身體失去協調性.治療方面一般視腫瘤轉移位置, 大小, 數量做衡量. 手術切除以及放射線治療是常見的標準治療模式, 假如腫瘤數量少, 如單一或二到三顆集中表淺, 手術容易達成, 術後的神經能損傷機會小或無, 而且對於症狀改善, 或腦神經功能維持保留獲益良好, 就考慮手術切除. 而後考慮是否再輔助局部放射線治療. 對於多處轉移腫瘤, 體積小的, 通常選擇全腦放射線照射(whole brain radiation therapy , WBRT).

三. 腦內腫瘤治療方式
綜合包括手術、放射線療法和化學療法數種方式。若有抽搐情形可使用抗癲癇藥物(Anticonvulsant)。類固醇(Dexamethasone) 與利尿劑(Furosemide)初期短暫使用, 減少局部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改善症狀。部分腫瘤成長較緩慢,僅需要長期追蹤。以病患的免疫系統作為治療方式,目前仍然在研究中。腦瘤治療預後則依腫瘤型態而定。神經膠細胞瘤通常預後較差,而腦膜瘤較好。
a.手術治療
對於原發性腫瘤,予以外科手術切除,儘可能將腫瘤細胞移除乾淨,避免細胞增生仍是最普遍的治療模式。在手術切除上,有研究指出利用5–aminolevulinic acid (5-ALA)標定癌細胞,使其顯現螢光,能夠幫助腫瘤切除率的提升,現已有產品Gliolan(medac GmbH)核准上市。而針對一些較深層的腫瘤或無法以傳統開刀手術移除的腫瘤,立體定向放射手術(Gamma knife、Cyberknife or NovalisTx radiosurgery)也是另一種手術的選擇。對於良性腫瘤,採用手術完全切除的機率較高,病人的存活率也較高,如大腦或小腦星狀細胞瘤、蝶鞍顱咽管瘤、腦室脈絡叢瘤等,不需進行放射線或化學藥物治療,復發機率低,但需定期做CT或MRI復檢。未能以手術全部切除的殘餘的良性瘤可視情況予以觀察追蹤、或隨即使用化學藥物治療,或放射線治療。
對於一般的惡性腦瘤,如退行性星狀細胞瘤、髓母細胞瘤、腦室膜瘤、畸胎瘤等,能夠完全切除或接近完全切除者,預後較佳,但必需加上放射治療及或化學藥物治療,方能達到控制腫瘤生長的目的。初發性腦瘤病人的存活率與腫瘤的類型及病人的年齡和生理機能有相當大的關聯性,這些因素將會影響病人選擇治療的模式。

b.化學治療
目前癌症的化學治療已有很大進步,但是由於腦部血腦屏障(BBB)的特殊結構,腦瘤的化學治療仍受到許多限制,化療藥物具脂溶性較容易通過血管內膜細胞,進入腫瘤細胞產生作用,這樣的模式影響了藥物作用的速度與效率。
目前臨床常用的化療藥物是亞硝脲類烷化劑BCNU和CCNU,或者用PVC方案(甲基苄肼+長春新鹼+CCNU),有一定療效,但有延遲和累積骨髓抑制和肺毒性等副作用,易產生耐藥性。

在新型治療腦瘤的化療藥物治療方面,一種是口服藥物「Temozolomide」,另一則是於手術時直接植入的藥物晶片「Gliadel(BCNU)」。

Temozolomide(帝盟多胺)(schering-plough)
Temozolomide是一個具有抗腫瘤活性,含有咪唑四嗪(imidazotetrazine)環的烷化劑類抗腫瘤藥物。它本身並沒有活性,屬於前體藥物,須在生理水平PH下經非酶途徑轉化為活性化合物MITC(5-(3-甲基三氮烯-1-基)咪唑-4-醯胺),後者再進一步水解成活性代謝物方能顯現抗腫瘤活性。
目前對於治療新診斷的多形性神經膠母細胞瘤,不良分化星狀細胞瘤性可採用化療放療同步進行輔助性治療(CCRT)而後再使用全劑量口服Temozolomide.在治療過程中需嚴密監測化療過程中嗜中性白血球以及血小板的數量,避免發生血液毒性的副作用。

Gliadel卡莫司汀植入片(美國百博醫藥)
美國FDA於1996年批准由Guilford公司開發,以BCNU為活性成分,製成植入藥物晶片Gliadel,治療復發性惡性腦瘤,可在手術後,將藥物直接放置於復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之腦組織中,讓藥物緩慢釋放,進行持續性化學治療。經過多年多中心臨床試驗,FDA於2003年也批准Gliadel用於原發性惡性腦瘤的治療,據文獻報導,Gliadel可延長原發性及復發性惡性腦瘤患者的中間存活期。

該治療方法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給藥方式及釋放系統。在外科手術過程中,先將腫瘤組織切除,留下一個小空腔,然後植入這種定期釋放的晶片。這些晶片會在2~3周之內慢慢地分解、融化,釋放出的藥物可直接進入腫瘤區,殺死那些在外科手術中沒有切除乾淨的腫瘤細胞,並且能在不損害其它組織的情況下, 在病杜區有效的殺死腫瘤細胞,延緩了疾病的進展。
美國癌症中心聯盟(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針對惡性腦瘤的最新治療原則中指出, 原發及復發惡性腦瘤患者皆可予以手術切除腫瘤時同時置入Gliadel(BCNU),術後輔以放射線治療或Temozolomide等化療藥物治療,據文獻報導,採用此治療模式可有效延長患者的存活中位數。
癌思婷(Bevacizumab), 一種抗血管新生藥物(anti-angiogenic )美國FDA在 2009認可使用於成人神經膠母細胞瘤復發而且是居先用藥.

c.放射線治療
放射線治療是利用放射線或者γ射線、高速中子射線對腫瘤細胞進行殺滅,簡稱放療。放射線治療是最常見的腫瘤輔助治療手段,一般於手術後1至2星期開始。放射線治療主要利用腫瘤細胞對放射線比較敏感,容易受到放射線的傷害來殺死腫瘤細胞,一般治療約需四至八個星期,會依據不同的腫瘤病理診斷、分化程度及影像醫學檢查結果而決定照射範圍的大小及劑量。對許多惡性腫瘤及無法安全切除的深部位良性瘤,放射線治療是一種有效的方法。目前放射線治療己發展至隨形或定位方式,包括直線加速器的放射治療、伽傌射線定位放射手術、光子刀等。但部分惡性腦瘤仍需進行大範圍腦部放射線治療或全顱及脊椎放射治療。
2008年由Texas出版,Anderson Cancer Center研究指出病人接受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手術(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和全腦放射治療(WBRT)對於病人學習和記憶的損傷有較大的副作用和風險性

d.自體樹突細胞免疫治療
自體樹突細胞治療為新的腦瘤治療方法,這是為病人量身定做的癌症疫苗,初步看來,療效比傳統方法好,有加分功效,至於長期療效仍需評估。
自體樹突細胞分離培養訓練增殖後,又接種回去,就是此一免疫治療的最大特色。因惡性神經膠質瘤患者會分泌很多免疫壓抑蛋白,使患者免疫功能喪失或抑制,無法利用本身免疫力殺死腫瘤細胞,但將免疫樹突細胞抽離出來的方法可以突破這個阻礙。基於人體實驗的基本原則,並非所有腦瘤都推荐使用免疫治療。病人必須是惡性神經膠質瘤(第三、四級)的患者,並且最好是手術能先徹底切除絕大多數病灶,再使用這個方法,成功率才會高。除了手術(取得腫瘤檢體及減少腫瘤殘存)之外,後續的治療方法如放射治療、化療等,也需一併進行,不能單靠免疫治療。畢竟這是人體實驗計畫,不保證一定有效,臨床有用的療法(化療、放射)不能不做。

五. 參考文獻
1.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Adult Brain Tumors. NCI. 2014-04-14 [8 June 2014].
2.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cessed June 2000.
3. Adult Brain Tumors Treatment. NCI. 2014-02-28 [8 June 2014].
4. World Cancer Report 201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4: Chapter 5.16.
5. Brain Tumour Facts 2011. Brain Tumour Alliance Australia. [9 June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