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o a d i n g
:::

字級:

:::
首頁 >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

2023.06.29
作者:
李盈儀藥師現職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臨床藥學科臨床藥師,主要負責老人醫學及整合醫學病房與腎臟科藥師照護門診業務。

大綱:
失智症是一種持續性認知功能下降的疾病,因病程進展而影響病人自身行為能力及功能活動,進而增加照顧者身體、心理、社會及經濟上沉重的負擔。雖然醫學領域及技術不斷地進步與精進,然而,至今仍無任何藥物或治療方法可以治癒失智症,僅能以藥物延緩病程進展。早期發現與治療可有效延緩疾病的進行,若能持續地就醫及藉由輔助道具來提升服藥順從性,搭配非藥物介入,更能相輔相成。服用藥物若有不適或疑問,切勿擅自停藥,如有相關疑慮,應回診與醫師討論或詢問藥師,使藥物發揮最大療效。

失智症依病因主要分為阿滋海默症、路易體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及續發性失智症,其中,續發性失智症的比例較不高,前四種失智症為最常見。路易氏體失智症的特徵是同時具有類似阿滋海默症的失智表現,又合併巴金森病的運動功能障礙。根據健保規範,失智症治療藥品,限用於診斷為阿滋海默氏症或帕金森氏症之失智症,若臨床診斷為血管性失智症則不建議使用。治療藥物主要有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及NMDA受體拮抗劑(如表一),目的為延緩病人的認知和行為惡化進展。因有超過 90% 病人在病程中會出現精神行為症狀,考慮其相關共病症治療與多重用藥的交互作用,治療精神行為症狀應優先選擇副作用極少的非藥物療法,若成效不佳,可考慮結合相關治療藥物,如: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等,用以輔助治療已使用非藥物療法而成效不佳之病人的精神行為症狀。

乙醯膽鹼酶抑制劑,服用後最常出現的副作用為噁心、嘔吐、腹瀉、無食慾、頭暈等副作用,但通常副作用的程度不嚴重且短暫,服用幾天後症狀會慢慢減輕並消失。使用失智症藥物時需從低劑量開始,依照治療反應慢慢的增加劑量,若是出現副作用且不能忍受時,需停止往上增加劑量,甚至需改用較低劑量來適應藥物,或是和食物併服以減少腸胃道相關症狀;若持續有腸胃道副作用,可考慮選用貼片。

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常見的非藥物治療,如:懷舊治療、音樂治療或是運用教材、輔具等互動引導方式,鼓勵病人盡量發揮能力、維持自我興趣及生活自理能力,也能改善其精神行為症狀,搭配持續性的就醫和規則服藥,更能相輔相成。失智症病人可藉由輔助道具來提升服藥順從性,如:設定鬧鐘按時服藥、利用分裝藥盒避免服藥錯誤。同時醫師在開立處方時,盡可能的將藥物及頻次簡化,除了可增加控制疾病惡化的成功率,也能避免因用藥複雜所導致的藥物傷害。

藥物僅能延緩失智症的病程進展,無法完全治癒,不過,平時可藉由「趨吉」、「避凶」口訣來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甚至預防失智症的發生。「趨吉」主要是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如:多動腦、多運動、均衡飲食、多社會互動及維持健康體重。「避凶」以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為主,如:預防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避免頭部外傷、不抽菸及遠離憂鬱。若能以預防發生為目標,延緩失智症的發病年齡,等於就是減少失智人口的總數。

因應高齡社會,慢性病與多重疾病的病人因而增加,為便利長者安心服藥及避免外籍看護不懂藥袋指示而給錯藥,本院有專人提供用藥諮詢,同時於藥袋上提供「多元文化用藥資訊」,營造「用藥資訊圖示化,病人用藥揪安心」的安全用藥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