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o a d i n g
:::

字級:

:::
首頁 > 失智症診斷、治療與臨床照護指引

失智症的心理治療

治療照護篇 2023.06.29
作者:
林家如助理教授現職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老年及復健社區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專長為精神疾病/情緒/睡眠障礙評估與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生理/神經回饋治療、大腦認知功能評估、失智評估、運動心理、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人際溝通

大綱:
失智症患者在病程發展過程中,除認知功能的退化,也常伴隨情緒或心理困擾,例如憂鬱、焦慮、易怒等情緒。故除了生理健康照護外,心理照護,提升患者之心理健康也為一重要議題。本文簡述針對失智者在心理照護上的技巧與重點-傾聽、同理、懷舊、行為活化、賦能,提供家屬或照顧者在照護失智患者有一指引方向。

失智症患者在病程發展中,易經驗許多心理、情緒問題,包括退縮、憂鬱、焦慮、易怒,甚至是攻擊行為。面對一般人經歷心理困擾,心理師常會以有技巧的談話進行諮商、心理治療,此介入的前提是,個案具有一般的理解、表達能力,能切題溝通,且進行較抽象的思考、分析,但在與失智者互動中,因患者患病的失智類別不同、失智程度不同,認知功能有輕、中、重的損傷,若以跟一般人溝通的方式與其互動,會發現患者較難理解,甚至有雞同鴨講的狀況,照顧者常會感到溝通無效、受挫、無力,或者對患者有較多情緒,造成關係上的緊張。如何照護失智患者的心理健康,針對不同認知損傷,可有不同介入策略,初期(輕微、輕度)的失智患者,其認知功能尚能理解、溝通切題,談話性的互動有一定的效果,談話性互動多以傾聽、同理技巧為主,但到中後期,患者認知功能損傷程度較大,除原本的傾聽、同理技巧外,行為上的輔助(行為活化、懷舊線索),則更能協助患者心理上的安定。以下將針對不同技巧做進一步介紹。

一、以傾聽、同理為主的談話
與失智症患者在談話中,盡量避免給予建議、要求,談話的目的不是討論事情的對錯,而是關懷情緒,記得一個重點,我們要處理的不是事情,而是人,人是有情緒的,當情緒處理好了,人好了,事情的難度也大大降低了。在與患者互動過程中,患者可能會因為認知功能的損傷、精神行為症狀,而表現出異常行為,或不適當回應。若家屬、照顧者不了解其生病歷程,可能會因為這些不適當反應而感到無力、氣憤,故在照顧患者前,也建議家屬、照顧者對疾病有較多了解,理解其行為背後的原因可能是症狀表現,而不是刻意的作對、不配合、不理睬,「同理」後更能對其表現專心的傾聽。「傾聽」是一種對他人表達專注的態度,例如放下手邊工作,正視他的眼神,專心聽、予以適度回應(如點頭、微笑),用心聽,讓患者覺得他的想法是被關注、被重視。雖然不一定能解決患者在意的問題,但在這傾聽的過程中患者會因為感到被重視、關注,而感到安心、提升情緒的穩定性。

二、以有趣性、熟悉性、能力適切性設計活動、活化行為、提升社交互動
除了利用傾聽、同理技巧,給予情緒支持外,社交、人際互動也是提升心理健康很重要的因素。在失智初期,可多鼓勵長輩參加社區活動,例如失智據點、銀髮俱樂部等社區團體,透過課程活動,增加人際互動、認知刺激。此時一些有趣、新奇的活動,也許還能提升患者的參與動機。但對於較為退縮、活動意願低、情緒淡漠的患者,「熟悉感」即為重要元素,失智患者在記憶損傷過程中,長期記憶(兒時、年輕時的記憶)相對能保留較多,這些熟悉的事物能提升長輩的安全感,臨床上常使用的懷舊治療便是運用此概念,發掘患者年輕時代常接觸的人事物,看看熟悉的畫面、聽聽他那個年代的音樂,可提升患者的反應及活動力。在安排活動上,還需注意一個細節,活動本身的難易度須符合患者的能力,避免讓患者覺得太簡單或太困難。對於輕微損傷的患者,其認知功能未有嚴重損傷,若活動過於簡單,其易感到無聊、乏味,有些人可能會有被貶抑的感覺,而拒絕參與。相對的,若活動過於困難,則會讓患者感到受挫、經驗負面情緒,而降低參與活動的動機。

三、賦能
在心理照護中,除了協助患者維持情緒上的穩定,心理健康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維護其尊嚴及自信,讓長輩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不是別人的負擔。尤其是對於初期失智患者而言,無能感、累贅感,是患者很常出現的內在對話。在平常生活中,我們即能透過很多生活細節協助長輩「賦能」,找到他的長項,讓患者能發揮他過去熟悉的職業、興趣能力,例如患者過去為擅長料理的家庭主婦,可讓他一起參與家中三餐的討論,晚上要煮什麼?需要買哪些食材?有哪些烹煮小技巧,讓患者感到被需要、能力被肯定,雖然生病,但他們也是很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