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o a d i n g
:::

字級:

:::
首頁 > 失智症診斷、治療與臨床照護指引

失智症的症狀與可能的疾病分類

診斷篇 2023.06.29
作者:
蕭文秋醫師現職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為高雄長庚一般神經內科及智能與老化中心臨床研究員。因體悟到大腦裡的美好回憶在形成當下就不停地流失,而決定投入失智症的照護與研究領域。

大綱:
失智症為認知功能障礙的一群疾病,常見表徵有記憶、空間定位、語言、執行功能、學習能力下降等;亦常合併個性改變、情緒障礙等精神方面問題。失智症可依其大腦病理變化略區分為五種:(1)阿茲海默氏症(2)路易氏體失智症(3)額顳葉失智症(4)巴金森氏症失智症(5)血管性失智症。每一種類型失智症其表現、病程變化及治療方針上皆有不同。透過對不同類型失智症的認識可讓病友、家屬及醫療團隊達到更精準的照護。

依照衛生福利部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即有1位失智患者;而國際失智症協會2019年估算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且每年增加將近1千萬的失智者,失智症已然是老年族群失能的最主要病因。早期失智症最常見的症狀為記憶力變差,其受影響的記憶多為短期記憶(如近期發生的事情),病人的長期記憶通常不受影響(如兒時往事)。除此之外,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方向感、語言能力也都有可能出現問題。除了認知功能異常,精神方面亦有可能出現異常,如情緒不穩、憂鬱、個性改變等皆為常見症狀。而這些異常會進而影響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家人可能會發現原先病人能夠自行執行的事物(如煮飯、買菜、搭公車、記帳等),漸漸變得無法正確執行,或是需要花數倍以上的時間去完成它。需要留意的是這些症狀通常是“漸進式”“慢慢的”發生,若病人的退化是非常快速的(數天至數週),則須考慮其他病因。

失智症可依據發病年齡分為早發型(發病年齡小於65歲)與晚發型(發病年齡大於65歲),早發型失智症較少見,容易與家族基因遺傳或某些特定失智症類型(如額顳葉失智症)相關;晚發型則佔大宗,其中又以阿茲海默氏病最為常見。一般民眾常誤以為阿茲海默氏症即為失智症,事實上阿茲海默氏症只是失智症的其中一種。其他還包含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等(表一)。不同類型的失智症有不同的病因及表徵,在病程進展或治療方針上也都不相同。因此雖然都是認知功能障礙的疾病,醫療上盡可能提供病友正確類型的診斷仍是非常重要的。

表一:常見失智症類型及其主要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