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攝影於運動傷害的應用
吳振德 醫師
隨著國人休閒活動的增加,運動傷害發生的頻率也快速上升;由於運動選手受傷的新聞影響,運動傷害也日益受到重視。核磁共振攝影具有高組織解析度與無游離輻射的特性,所以國內外的運動選手一旦懷疑有受傷時,核磁共振攝影必然是檢查的重點項目。除了肌肉拉傷與骨骼挫傷,一旦關節受損,因為關節內外的組織結構都異常精細,臨床醫師往往會根據受傷的模式與臨床需要,讓病家接受磁振關節造影術。
為檢查關節及周圍組織,放射科醫師將顯影劑稀釋混合後,徐徐注入關節腔,所進行的X光攝影及隨後的磁振造影統稱為磁振關節攝影術。檢查的部位包括:肩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腕關節、肘關節、踝關節及顳顎關節。顯影劑注入關節腔後,使關節內構造之間的界線更加分明;如果關節囊有破損,關節攝影即可做出診斷,而隨後的磁振造影讓我們可以看清楚:關節的骨骼、軟骨、關節囊、肌腱韌帶與肌肉,是正常或受傷;多平面掃描可以精確定位與測量其缺損,利於制定治療計畫與追蹤治療療效。我們可從新聞上看到許多頂尖的運動員在受傷後,往往會接受磁振關節造影術的影像診斷。
以常見的肩膀受傷為例,肩部磁振關節攝影術是診斷旋轉袖損傷的利器,而且可以偵測關節深處的關節囊破損、盂唇創傷與軟骨磨損。許多人有髖關節的退化受損或盂唇撕裂傷;髖部磁振關節攝影術可以測量盂唇的破損、軟骨磨損,骨骼的變形或水腫,讓骨科醫師可以進行手術的評估或復健治療的參考。可能的併發症包含感染(約四萬分之一)與蕁麻疹(約兩千分之一)。檢查後可能出現暫時性的不適、疼痛與腫脹,通常只需適當休息,一、二天後症狀會自行消失。關節造影術的游離輻射量很低,而且只照在對輻射不敏感的骨骼肌肉;磁振造影無游離輻射,所以病家不須擔心輻射,只需要注意自己是否有幽閉恐懼症或肢體的抖動;畢竟所有的攝影都很難處理好不能合作的拍攝對象。
運動傷害後的疼痛也必須區別可能同時發生的神經受傷,而神經受傷會造成支配的肌肉逐漸萎縮。過去的診斷仰賴臨床理學檢查、神經傳導速度檢查 (NCV) 與肌電圖 (EMG),而本院近來發展的高解析超音波 (high resolution sonography) 與磁振神經造影 (MR neurography) 對於周邊神經的壓迫與受傷都有極佳的定位能力,輔助臨床醫師的診斷與治療。本院亦成功應用磁振擴散張力造影於周邊神經受傷與脊椎受傷,除了定位亦可量化神經的受傷。
|
|
圖一、腰椎附近的神經叢與逐漸匯聚成的坐骨神經 |
圖二、腳趾的傳統磁振造影與微循環圖像 |
本院亦發展功能性磁振擴散造影技術,以不打顯影劑的方式,計算局部的微循環 (microperfusion) 圖像,將進一步應用於四肢的骨骼肌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