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o a d i n g
:::

網路掛號

字級:

:::
首頁 > 衛教文章

爸、媽是孩子最好的治療師

早療療育 2024.07.10

爸、媽是孩子最好的治療師

臨床心理師 蘇敬文

小語,兩歲還不會叫爸爸、媽媽,父母擔心孩子的發展,把他送到中心來做聯合評估,醫療團隊發現小語不單只是語言發展慢,動作發展也比一般孩子慢,更有許多符合自閉症診斷的行為表現,於是安排小語上語言、職能、物理和心理治療。
焦慮的媽媽開始了一段漫長的早療時光,每週固定一個半天帶小語到醫院上課,也找到 2、3 家復健科診所,心想:孩子已經輸在起跑點了,一定要把握這段黃金治療期!
診所的治療師陸續幫小語排課,固定一個禮拜 1~2 堂,林林總總加起來,小語一個禮拜的行程有:禮拜一下午到醫院上職能、物理和語言,晚上再到診所語言、職能課,禮拜二下午到診所上職能課,禮拜四早上有認知訓練團體,禮拜四下午是心理治療,禮拜五再到診所上職能和語言課。連續一年下來,小語雖然有了進步,但卻累垮了天天奔波勞累的媽媽,媽媽難過的說:「我好累,也沒有時間可以教小語!」


站在治療師的立場,我認同小語媽媽的出發點-把握早期療育的黃金階段,在 6 歲以前,盡可能補足孩子的劣勢,卻也心疼小語在一間又一間的療育機構打轉,每天又趕、又累,甚至可能因為不同治療師的介入方式不同,而出現:「林老師說這個沒關係,黃老師說一定要制止」的差異,更心疼媽媽為了小語滿檔的治療安排,累垮自己的身體,更沒有一點自己的時間,每天只是緊繃的過著上完這堂趕下一堂的緊湊生活。
其實,在每個治療課中,治療師多多少少會花時間向父母解釋現在的治療目標和方式,更鼓勵家長們回家以後繼續照個練習。於是我建議小語媽媽暫停部分重複的課程,試著在家中引導小語練習治療內容,把空出的時間拿來陪伴小語,小語因為不需要每天趕場,情緒變得穩定許多,小語媽媽開始有陪小語遊戲,親子關係變得正向,更重要的是,媽媽也多了一些喘息的時間。

有些遲緩兒可能在短時間的療育後,發展就能夠明顯進步,跟上一般同年齡孩子的表現;但有更多遲緩的孩子,像是小語,需要長時間的療育加強,在不同成長階段面對不同的困難,而陪伴的孩子旁邊的重要他人,不是某間醫院的哪個治療師,而是每天同住的父母。因此,家長們如果能夠在早期療育階段就開始練習治療技巧,加緊訓練自己成為陪伴孩子成長的治療者,未來就能夠成為孩子最佳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