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o a d i n g
:::

網路掛號

字級:

:::
首頁 > 衛教文章

如何提升腦性麻痺兒童的溝通能力

語言治療 2019.06.13

如何提升腦性麻痺兒童的溝通能力

語言治療師 陳嘉惠 / 校閱陳嘉玲醫師

小香是一位 2 歲的痙攣型腦性麻痺孩子,平常主要是由阿嬤照顧。因張力過強,小香無法自己坐在小椅子上,阿嬤總是將她放在嬰兒手推車裡。小香的頭總是垂下,聽到有興趣的聲音偶爾會出力的將頭抬起並發出難以理解的聲音。阿嬤覺得小香什麼都不懂、不會說話,平常主要是照顧小香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小香說話多只有「吃飯了」、「洗澡澡了」等簡單生活用語外,就很少有其它的對話。加上小香動作上的困難,日常生活中除了拿手搖鈴給小香玩耍外,就很少給她玩其他的玩具或帶著她出門四處走走。

腦性麻痺的孩子,受到運動機能障礙的影響,常使他們在口腔肌肉的控制上產生問題,影響孩子的進食吞嚥及說話的能力。肢體移動上的困難,更減少或限制了他們探索環境的機會,使他們的認知及語言的發展更加險峻。腦性麻痺的孩子除了運動障礙外,也可能合併有聽力障礙、感官知覺障礙、口腔失用症、語言障礙、或智能障礙,讓他們在語言學習上受到很大的干擾。雖然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有智力的問題或學習說話的困難,但說話有困難的腦性麻痺兒童,其障礙程度可能從輕微到嚴重,嚴重者甚至無法有口語出現。而這些說話所引起的溝通障礙,進一步造成孩子情緒及行為上的問題。



促進腦性麻痺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
●感官知覺的輸入
運用多重感官輸入可以發展腦性麻痺孩子的語言能力。在日常生活情境中,隨時提供孩子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的刺激。例如餵孩子吃東西時,先讓孩子看看食物的形狀,聞聞味道,告訴孩子「要吃餅乾了!」「哇!好香喔 !」讓孩子自己用手拿食物吃,感覺食物的質地、形狀、味道及溫度。
●促進孩子的認知發展
嬰幼兒透過感覺和動作來發展認知模式,再將認知轉化成為語言。因此加強腦性麻痺孩子的認知能力有助於語言發展。孩子可透過足夠的遊戲和玩具的操作,再加上環境探索的經驗,發展因果關係和物體恆存的概念。隨著認知的增加,建立分類、順序及問題解決能力。父母可藉由不同玩具的操作及遊戲來增加孩子的認知能力。例如較小的孩子可以玩套圈圈、形狀盒或切水果,瞭解大小概念、顏色形狀配對和物品功能性;大一點的孩子可選擇故事或遊戲本,訓練孩子邏輯思考及順序的概念。
●提升孩子語言的理解
在自然情境中,隨時告訴孩子正在做的事,將語言與事物做結合。例如洗澡時告訴孩子要「洗臉臉」了,帶著孩子的手拿小毛巾去搓搓自己的臉,讓孩子從實際的動作操作,認識自己的「臉」、「毛巾」及「洗臉」等日常生活常用物品及動作名稱,並將習得的詞彙結合成句子運用於日常生活中,之後再隨機擴展語句長度,透過問答提升孩子對詞彙、句子及疑問句的理解。
●讓孩子參與活動並增加生活經驗
腦性麻痺孩子受限於動作,缺乏生活經驗,父母應增加孩子與周遭人事物接觸的機會,隨時告訴孩子正在經歷或發生的事件。例如帶孩子坐公車或捷運、出門購物、銀行存錢、郵局寄信等,同時請孩子幫忙投錢買票、將信投至郵筒,讓孩子直接參與正在進行的活動,增加孩子對周遭環境的理解及人際互動的經驗。



提升腦性麻痺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腦性麻痺的孩子受到言語肌肉控制失調,造成在呼吸、發音、共鳴及節律上產生困難。說話時速率較慢或不規則,或是說話時顯得較為吃力或費力,言語表達清晰度不佳。不同形態的腦性麻痺所導致的說話問題在這些面向上常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或障礙。
●維持良好坐姿
腦性麻痺兒童因頭頸頭部及軀幹的平衡及控制問題,使他們說話產生困難。父母可讓孩子坐在有靠背及把手的椅子上,雙腳著地或使用踏板讓孩子的腳可支撐,若孩子身體無法維持在中線,頭部垂下,可使用束帶將腹部、胸部及頭部維持在適當位置,幫助孩子維持良好姿勢,達到正常呼吸的狀態,也可讓孩子維持良好的視覺接觸,以提升或維持他們的注意力。
●增進呼吸發聲的能力
腦性麻痺兒童的哭、叫行為,不但有助於發展喉頭控制的能力,同時也可以讓他們學習到使用聲音來獲得周遭環境的人、事、物的回饋及反應,進而瞭解到發聲的重要性。父母可使用哨子、笛子或唱歌等活動,學會放鬆及控制呼氣及吸氣,進而練習呼氣發聲。
●口腔感覺的輸入
因口腔張力異常及不正常反射動作,常造成腦性麻痺孩子口功能異常及吞嚥障礙,使得他們迴避或拒絕某些食物,在缺乏早期口腔感覺經驗的情形下,形成臉部及口腔過度敏感或鈍感的狀態。口腔過度敏感的孩子可以抑制性撫壓手法按摩,用穩定而規律的速度從孩子身體到臉、唇周圍,再到口腔內部;過度鈍感的孩子則以誘發性手法按摩,直接在臉部及口腔周圍,做輕拍,顫動、斷續、快速、多變化的按摩方式來刺激,再到臉頰、口腔內按摩。
●口腔動作訓練
口腔動作的訓練可在餵食的過程中,訓練孩子吸吮、咀嚼及吞嚥的技巧,加強雙唇、下顎及舌頭的控制及靈活度。例如腦性麻痺的孩子在進食時,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將舌頭伸出來而將食物給向外推出,我們可將湯匙放在孩子的舌面上,讓他感覺湯匙的重量,再用手輔助將孩子的下巴抬起及雙唇閉合抿住湯匙後,再將湯匙取出,讓孩子逐漸將口腔內的感覺和動作整合。訓練孩子臉頰、雙唇、舌頭、下顎等口腔動作,或使用吹哨子、鼓氣或吹氣活動來增加口腔肌力和感覺靈敏度,但須注意姿勢擺位的穩定,才能有正確口腔動作。另外可透過唱歌或童謠協助孩子塑造語音的連貫性,有助於口腔輪替動作及語言流暢的表達。
●鼓勵孩子使用聲音溝通
腦性麻痺兒童發出聲音時,不管有無意義,均予以回應及獎勵,增加孩子對發聲的興趣。當孩子瞭解某種聲音或動作,能換得他的期望,下次便會做出更多的聲音或動作,漸漸就能發展其表達能力。
●改善說話的清晰度
藉由鏡子、壓舌板或手,幫助孩子瞭解發音的位置及活動時的知覺,例如發「 ㄇㄚ」音時,可用手扶住孩子的上下唇及下顎,避免張口過大,待孩子較能控制動作及改善協調性後,再逐漸褪去輔助。需注意對於腦性麻痺的兒童而言,說話重點應在於動作的整體協調,而非個別的肌肉訓練,強調以自然放鬆的方式來表達,而不是要他們用力地去發出正確的語音。
●非口語的溝通方式
有些腦性麻痺孩子可能無法以口語表達,或說話的清晰度無法達到有效的溝通,此時需以非口語的溝通方式來提升孩子的溝通效度。我們可依孩子的整體認知及動作能力,選擇適合的溝通方式,包括眼神、表情、動作、姿勢、照片、圖案或文字等,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例如有些孩子以眼神、表情讓照顧者瞭解他們的需求,有些孩子可以使用圖片來表達,有些孩子則可用溝通筆或 iPad做為主要的溝通工具。
腦性麻痺孩子常因表達困難或說話不清楚,造成溝通上的困難。隨著年齡的增加,影響說話的自信心,使孩子不敢面對或接觸陌生的人或環境,以至於對說話產生恐懼。父母可以輕鬆生動的遊戲方式,誘發孩子的溝通動機,引導他們使用動作、聲音、口語或圖片來和他人溝通,同時增加孩子的互動機會,隨時注意並關心孩子的基本心理與社會需求,為孩子建立與他人良好的社交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