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o a d i n g
:::

網路掛號

字級:

:::
首頁 > 衛教文章

從社交遊戲中促進親子關係與社交互動發展

早療療育 2021.06.21

從社交遊戲中促進親子關係與社交互動發展

臨床心理師 鄢若然/實習心理師 吳怡蓁、陳曦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獨特又珍貴的存在,透過親子遊戲的時光、和諧的親子關係,可促進孩子的認知、語言、社會等發展,更形塑了孩子未來生命中與其他親人、同儕、老師等建立各種關係的基礎。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學齡前(3~5歲)的孩子的認知發展約在前具體運思期,隨著語言的發展,漸漸能透過語言、象徵符號等與外界溝通,認識這個世界。此時期的幼兒以物為象徵是其最大特徵,且開始慢慢進入想像、模仿、建設性與趣味性的操弄與創作遊戲,可選用積木、樂高、繪畫、及黏土等可自由創造與變化的遊戲。
遊戲舉例:多數3~4歲的孩子開始出現模仿遊戲,透過角色的扮演來模仿大人的語言和行為。此時可多利用扮家家酒、角色扮演等社會性遊戲,透過語言互動、肢體動作扮演、情節的想像等,讓孩子創造遊戲情節與內容,增加親子的互動並促進孩子的語言與社會互動發展。
 Tips:使用「假裝.....」開頭:當家長想要與孩子一起玩假扮遊戲時,可以先起頭,出現假扮的動作或是說話引導孩子加入遊戲,如:「假裝我來當老闆,你要當客人嗎?」。
 Tips:與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可以使用下列技巧與孩子一起互動。
 可以像個記者一樣描述出孩子的行為,如「你疊了8個積木耶!」,讓小朋友了解你正參與在遊戲中,也讓小朋友有主導的感覺。
 模仿孩子的遊戲動作,可以讓孩子知道你認同孩子的遊戲。
 回應孩子適當口語表達,讓孩子知道你正在聽,且也接受他說的話。
 不要命令:命令會讓孩子失去主導創造遊戲情節的機會,且當孩子不接受命令時,會破壞愉快的氣氛,如:「你拿這個」、「你怎麼不把這個放這裡」等。若需教導,也可以藉由情節順勢引導孩子如何和人互動或適當的行為,如:你假扮客人,跟假扮老闆的孩子說:「老闆!你剛剛說話太兇了,要對客人客氣一點吧!不然我要去別家買東西,不來你這裡買了。」。若出現不適當的行為仍可以事先規範或當下制止,如:破壞玩具、攻擊自己或他人等。
 不要批評:如「好笨喔!說錯了!是貓咪!」,可以直接說:「這個是貓咪」。過度或不適當的言語批評會降低孩子的自尊心,同樣也會破壞愉快的氣氛。
 不要問過多的問題:如「你拼的這個是城堡嗎?」,問過多的問題會讓孩子感到不耐,而且問題有時會隱含命令、問答的意涵,有時也讓孩子有不被認同的感覺,讓孩子知道你在旁陪伴或也參與在其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