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o a d i n g
:::

網路掛號

字級:

:::
首頁 > 衛教文章

如何維持體能-體適能活動

物理治療 2023.11.29

如何維持體能-體適能活動

兒童復健科 物理治療師 葉國光

體適能指的是個人在特定身體環境、社會與心裡環境中,能對既
定工作有好的表現(廖等人,2011 年)。此外,也可視為身體適應生
活與環境(例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教育
部體適能網站,2015 年)。而健康體適能則是特別強調以健康狀態的
改善為主要訴求,內容包括了以下面項:
(1)心肺功能(心肺耐力、心臟、肺臟功能與血壓);
(2)型態學指數(身體質量指數、身體組成、體脂肪分佈、關節柔軟度
與骨質密度);
(3)肌肉功能(肌力與肌耐力);
(4)運動能力(平衡、敏捷、協調、知覺與速度);
(5)代謝調節(葡萄糖耐受量、脂質與脂蛋白代謝) (廖等,2011)。
而體適能對學生的重要性,主要是讓學生有充足的體力來適應日常工
作、生活或讀書。另外,健康和發育體適能較好的人,不但健康狀況
較佳,也比較不會生病,更有助於各方面的均衡發展,還可以養成良
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和習慣(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15 年)。另外,娛
樂體適能是由美國物理治療學會針對孩童及年輕人所推行的體適能
篩檢。最初於2001 年3 月的特殊冬季奧運會發展。娛樂體適能適用
於正常或是發展異常的孩童及年輕人,主要是由物理治療師執行測試
及評估。評估內容包括:臀後肌、小腿後側肌、肩部旋轉肌及髖屈曲
肌的柔軟度;腹部及下肢的肌力;及平衡(單腳站)。
根據美國運動及體育國際協會之兒童運動指導方針第二版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NASPE).
A Statement of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2nd
Edition),建議嬰兒(0-1 歲)每天應該與照顧者有探索環境及動作之
互動。照護者應該把嬰兒放在能夠誘發動作經驗及主動玩樂的環境當
中。此外,嬰兒的身體活動應該要能夠促進動作的技巧發展,嬰兒應
該被放置在合乎甚至超越安全的環境之下執行大肌肉群的活動。而嬰
兒福利者有責任了解身體活動的重要性,並應藉由提供結構性和非結
構性的身體活動,以促進運動技能。而在幼兒(1-3 歲)時,應每天進
行全面性至少30 分鐘結構性的體力活動,或是至少60 分鐘到數小時
非結構性的體能活動,除了睡覺時間外,每次坐著不動不應超過60
分鐘。此外,幼兒應給予充分的機會發展運動技能,以作為日後動作
技能及身體活動的基礎。而學走路的幼童應有一個合乎甚至超越安全
標準的室內及室外環境來執行大肌肉活動。而幼兒福利者有責任了解
身體活動的重要性,並應藉由提供結構性或及非結構性的身體活動及
運動經驗來促進運動技能。而學齡前兒童(3-5 歲)每天至少需累積60
分鐘的結構性身體活動,或參與至少60 分鐘到數小時非結構體能活
動,除了睡覺時間外,每次坐著不動不應超過60 分鐘。而學齡前兒
童應鼓勵發展基本的運動技能,以作為日後動作技能及身體活動的基
礎。此外,應有一個合乎甚至超越安全標準的室內及室外環境來執行
大肌肉活動。而負責學齡前兒童健康及福利的照顧者及家屬,應了解
身體活動及藉由提供結構性及非結構性身體活動以促進運動技能的
重要性。至於在5 至12 歲兒童每天或每週數天應累積至少60 分鐘到
數小時適合年齡的肢體活動。且在多數時間裡的間歇性活動中所累積
的活動應包括中度和激烈身體活動。兒童每天應參與數回維持15 分
鐘以上的身體活動。而兒童每天應參與各種不同依年齡所設計的身體
活動,以達成理想的健康,體適能及技能優勢。對兒童而言不鼓勵每
天不活動的時間超過兩個小時甚至更多,特別是在白天的時候。
腦性麻痺個案在動作功能改變主要有以下三個面項:
(1) 動作功能改變;
(2) 溝通功能;
(3) 進食及吞嚥功能(Peterson 等人,2009 年)。
而腦性麻痺之動作功能改變主要是抱怨早發性的肌肉骨骼問題。引起
功能及動作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通常是:肌肉的延展性、力量及耐力
的改變、張力增加、關節炎、跌倒及骨折、疼痛及疲勞等。此外,較
少的關節承重、藥物(特別是抗癲癇藥物) 、不適當的營養等皆是導
致個案有早發性骨質疏鬆的原因。而早期介入、手術、運動及使用輔
具將可以降低功能性的下降(Turk 等人,1995 年)。而腦性麻痺個案
實際上功能性的下降,發生的比成年人(>20 歲)還早。Rosenbaum 等
人針對1 至13 歲之657 位腦性麻痺個案研究,發現不論何種是嚴重
度的個案,其動作能力大約在七歲達到最高潛能,之後便會逐漸開始
下降(Rosenbaum 等人2002 年)。Hanna 等人針對1 至21 歲的腦性麻
痺患者(229 位)做研究。發現到成年之後,比較嚴重族群的功能會開
始下降。研究結果認為可能的造成原因在於體重增加、減少活動及脊
椎形狀的改變(Hanna 等人,2009 年)。而腦性麻痺個案的行走功能改
變可以參考以下研究,Murphy 等人研究居住在加州的101 位腦性麻
痺成人(19-74 歲)。在67 位使用輪椅之中有26 位(40%)以前曾經可
以走路,12 位在21 歲前;6 位在21-28 歲之間;8 位在38-68 歲之
間便開始停止步行 (Murphy 等人,1995 年)。而Andersson 等人調查
居住在瑞典的363 位成年腦性之各種嚴重度的麻痺患者(排除有學習
障礙者)。在221 位(20-58 歲)中有75%有行走經驗,但其中的9%
卻再也無法行走。超過三分之一的個案表示隨著年紀增長,行走能力
是逐漸下降的,且有膝蓋及平衡問題;張力增加及缺乏體能訓練。在
無法繼續行走的個案當中,其中有一半(10 位)是從14 歲就停止步
行,其餘8 位是到35 歲便停止步行。值得一提的是在能夠步行的腦
性麻痺個案當中有19%是行走能力有進步的(Andersson 等人,2001
年)。而在挪威的研究調查了406 位無認知障礙的成年腦性麻痺個案
(≧18 歲),其中有75%能夠行走,但有將近50%的步行能力下降,大
部分在35 歲左右,有10%便完全停止行走。相反的有27%的個案步行
能力有進步,這類個案年紀大部分位在25 歲之前(Jahnsen 等人,2004
年)。因此,對於腦性麻痺個案能夠有效執行體適能訓練是非常重要
的議題。
而對於腦性麻痺個案執行體適能訓練是否有效呢?根據以下系
統性回顧發現在11 篇執行下肢的肌力訓練研究當中,有10 篇是有具
體成效的,而這10 篇研究當中,不單單只有下肢肌力有具體改善,
在關節活動度、體感覺、直立姿勢、延展性、姿勢、步行、登階能力、
粗動作功能、步行速度、步頻及步行距離皆能有效增加,此外,張力
及能量消耗也降低。而在5 篇執行心肺體適能訓練的研究當中,有4
篇具有具體成效,主要改善腦性麻痺個案的心肺適能、肌力,身體活
動及體耐力(Verschuren 等人,2008 年)。另外,針對腦性麻痺個案
執行拉筋活動訓練,在一篇系統性回顧5 篇研究,當中有3 篇研究證
實,執行拉筋活動對於腦性麻痺的個案在膝關節角度有所增加,而在
膝膕窩角度及張力皆有所下降(Lesley 等人,2008 年)。
因此綜合以上研究得知,定期且持續的運動,將對腦性麻痺個案
之體適能有幫助。而每個人的訓練計畫將依個別狀況而會有所不同。
因此,如有疑問可向您的物理治療師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