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Dengue Fever)
登革熱是一種經由蚊子為媒介,散播登革熱病毒所引起的傳染性疾病。會傳播此病的蚊子主要是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前者在台灣主要分佈在嘉義以南,而後者則是全島都有。登革熱在台灣以南部較多,但北部也有個案發生。若不幸被帶有病毒的蚊子叮咬,經過約1至7天的潛伏期,病人起先會持續發燒2至7天,期間伴隨著頭痛、關節痛、肌肉痛、食慾不振、噁心及倦怠等症狀。少數病人會有出血傾向,皮膚出現紫斑或瘀血,嚴重時甚至會流鼻血及解黑便。通常在發燒數天後,病人全身會出現紅疹。兒童若感染登革熱,其症狀往往較不典型而不易診斷,有些小孩被感染後,經過幾天潛伏期,隨後只有發燒、頭痛、肌肉痛的現象,全身性的症狀並不如大人那麼明顯。 登革熱病毒共有四型,先前若得過其中一型,其體內所產生的抗體一旦遇上另一型病毒的感染,不僅無保護作用,反而會引起過敏反應,造成循環衰竭、出血及休克,此即所謂的出血性登革熱。一般登革熱的致死率在1%以下,若發生出血性登革熱,死亡率遽增至20%~40%。 罹患登革熱只需採取支持性的症狀治療,若是疑似出血性登革熱,則需住院予以輸液治療,否則會有生命危險。登革熱的防治首重撲滅病媒蚊。
林口長庚兒童內科部邱政洵主任